“我就信共產黨”——記“張富清式”老黨員衣成偉
在部隊,他保家衛國;到地方,他為民造福。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、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,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。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,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。
——習近平對張富清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
88年前,他出生在北京一個舊官吏家庭。出生半歲時,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罪惡的侵華戰爭,他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辛酸的童年。
70年前,他成為解放軍華北軍政大學的一名學生,與嶄新的共和國一起成長。
1951年7月,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志愿軍的他第二批入朝作戰,經受了槍林彈雨的考驗。
1955年3月,他脫下軍裝,主動選擇到最偏遠、條件最差的甘肅省山丹縣工作,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奉獻一生。
今年“七一”前夕,他獲評中國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“優秀共產黨員”。
88歲的他,“獲獎感言”依然是信奉了一輩子的那9個字:聽黨話、跟黨走、報黨恩。
他說:“前18年,是父母養育了我;后70年,是黨養活著我!”
他,就是原解放軍68軍202師戰士、中國建設銀行張掖分行離休干部衣成偉。
(一)
2019年6月28日,張掖市甘州區南街社區“融園”。
“報告您一個好消息,您被評為全省建行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了!”
正在看新聞聯播的衣成偉拄起拐杖,滿心歡喜地接過建行張掖分行行長張新啟帶來的書籍,連聲道謝。
面色蒼白、清瘦的臉龐上,一雙凸出的眼睛顯得格外大。
“老了,不中用了,白吃黨的飯已經很慚愧了,真沒什么可采訪的。”弄清我們的來意,老人家連連擺手。
“我屬大馬的,虛歲90了。”再三說明只是閑聊,老人家才答應“聊聊”。
自然從他的家庭出身說起。
衣成偉說,他世代農民,到他祖父那一代,農閑做了粉條走街串巷賺零花錢補貼家用。
1922年,他父親“時來運轉”,成為奉軍混戰旅旅長張學良手下的一名秘書。
這是他履歷表中“舊官吏”的來歷。
(二)
國破家亡前夜,1931年2月6日,衣成偉出生了。
他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喜悅是短暫的,面對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強虜入侵的現實,他父母只好帶著子女們四處逃亡保全性命。
童年的不幸自然可想而知。
1949年1月31日,北京和平解放。
滿懷對新中國的無限憧憬,只有初中文化的衣成偉,硬是憑著刻苦好學和堅強的毅力,考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政大學,畢業后分配到68軍任文化教員。
1951年7月,朝鮮戰事吃緊,他隨軍入朝,做了大量宣傳工作,目睹了志愿軍戰士浴血奮戰的場面,被他們頑強的戰斗精神所震撼。
“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,能活著回來就是奇跡!”時隔半個多世紀,提起當時的悲壯景象,衣成偉仍記憶猶新。
(三)
1955年5月,衣成偉接到了轉業命令,他二話沒說,脫下軍裝回到老家。
待了兩個月,國家號召復轉軍人建設大西北,他第一個報了名,幾經輾轉,他到達蘭州。
看到西北條件比想象中的艱苦許多,同行的幾個人溜了號,而他,最終堅持了下來。
從北京動身,一路向西,來到蘭州。在這里,衣成偉參加了一個為期8個月的業務培訓班,很快掌握了必備工作技能。
聽說山丹急缺干部,他又是第一個報名:“我去!”
再向西,晝夜兼程來到山丹。懷著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滿腔熱情,衣成偉正式走上了服務地方的工作崗位。此后幾十年,衣成偉勤勞的身影,先后出現在建行山丹辦事處、國營山丹煤礦、甘肅省輕工機械廠、建設銀行張掖分行……
西出陽關無故人。自踏上西去列車的那一刻起,衣成偉便孤身一人背井離鄉,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張掖,獻給了這片與自己毫無關聯的土地。
高等學府、朝鮮戰場、青年才俊……自從到了張掖,過去的一切,都被衣成偉默默地塵封了起來。
從1949年上華北軍政大學到1989年從建行張掖分行離休,整整40年,衣成偉總是挑最苦最難的工作干,從不挑肥揀瘦爭名爭利。
(四)
自1956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,到1985年被批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,衣成偉用了漫長的30年!
“他對黨的感情,那是最真實、最純粹的。”建行張掖分行黨委書記張新啟這樣評價衣成偉。
從到地方工作第一年起,衣成偉就養成了購買書籍、訂閱報刊的習慣。這個習慣,一直保持到現在。
“雖說上的是大學,可那么短的時間,能學多少東西?”衣成偉說,“底子薄,就得靠自己不斷學習。”
在他的不大的書房里,幾個書柜裝滿了書籍和報紙。《反杜林論》《毛澤東選集》《習近平論治國理政》,新修訂的《中國共產黨章程》等占了絕大部分。
1974年全年的《人民日報》,被他按出版日期用針線裝訂起來,完整地保存著。
“身為黨的人,就要聽黨的話。”
衣成偉“聽話”的方式,就是學習黨的理論。
隨便翻開他桌上一本雜志,是2017年12期的《求是》。
雜志已經被他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得密密麻麻,大大小大的幾十個筆記本,也寫得滿滿當當。“一遍不懂就十遍八遍地學、十遍八遍地記。”衣成偉指著這些特殊的標記說。
當著記者的面,他背誦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節選:“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,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,我們不僅要防止落入‘中等收入陷阱’,也要防止落入‘西化分化陷阱’”。
背誦興致一起,他“秀”開了記憶功夫,當場背起了入黨誓詞:
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,擁護黨的綱領,遵守黨的章程,履行黨員義務,執行黨的決定,嚴守黨的紀律,保守黨的秘密,對黨忠誠,積極工作,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,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,永不叛黨……
口齒清楚,吐字清晰,壓根不像個耄耋老人。
(五)
“眼睛不濟了,每天只能看幾行字”,衣成偉拿起一本快翻爛了的書:“像這本將近一萬五千字的《共產黨宣言》,過去一周就讀完了。”
他說他腦子笨,學第一遍的時候,只記住了“消滅私有制”的詞句,后來就一遍一遍學,一次一次揣摩。“學了八九遍,才真正弄明白馬克思所講的道理。”
眼睛不好,他就聽。
他把每天必修的功課改成了看電視。《新聞聯播》是他每天雷打不動的“功課”。
他經常把聽來的東西講給女兒衣曉鐘聽。
衣曉鐘說她生來一拿書就頭疼,但是年輕時父親的“陪讀”,讓她愛上了學習。
那是她剛參加工作不久,父親“押”著她報了個學會計的夜校,怕她學習不認真,也報了名,和她一起學習。
“在當時,可是一道風景呢。”時隔30年,衣曉鐘回憶當時的情景,仍歷歷在目。
這也是張掖建行系統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。
“別的東西可以動,但他的書報不能隨便動。”兒子衣曉陽最了解他爸。
與衣成偉的惜書如命比起來,“陪讀”只能算是“小巫”。
老職工記得,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他被派去“五七”干校勞動,同事將他的部分書報賣掉換了飯吃,他知道后不吃不喝,傷了很久的心,差點和同事“決裂”。
“從什么都不懂的‘大兵’,到精通業務的經濟師,靠的就是不斷學習。”
“只要不死,就得學下去。”
衣成偉用行動詮釋了“學思踐悟、活到老學到老”的真諦。
(六)
持續不斷的學習,更加堅定了衣成偉忠誠于黨的信念,也提升了他的黨性修養。
49歲的衣曉鐘曾是他爸的“同事”,在柜臺做營業員,后來在他爸的勸說下買斷工齡,到一家民營企業當了會計。
“爸嫌我上班坐不住,老是走來走去,吊兒郎當。”
衣曉陽在張掖市人民醫院做后勤工作,提起老爸,只用了一個字:嚴。
十多年前,他拿著老爸的“紅本本”(離休證)到醫院買了十幾塊錢的藥,被發現后狠狠挨了一頓罵,自那以后,誰也沒敢再用一次。
已故的老伴最清楚丈夫的為人,她伺候了衣成偉一輩子,卻從沒沾過他一點光。
在生活方面,衣成偉非常節儉,在個別職工眼里,他甚至有些吝嗇。
這不奇怪,因為他們不知道,衣成偉剛參加工作時只有幾塊錢的工資,曾經連續8個月沒買過一雙襪子。
衣成偉至今清楚地記得,1956年普遍提了一級工資,他屬于十一類地區,加上百分之四的地區差,總額是六十五元五角。
然而,就是這樣一個“吝嗇”的人,2008年汶川5·12大地震,他第一時間拿出1500元作為特殊黨費捐給了災區……
“有工資有飯吃就足夠了,可不能向黨伸手要待遇提要求!”
生性樂觀、生活樸實、待人真誠……在周邊居民的印象中,衣成偉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,卻又和普通人有區別。
只要能站起來,他都堅持自己做飯吃。
他的理由很簡單:“一是不想麻煩兒女,二是自己喜歡吃口北京飯。”
1994年,按政策他分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,后來房改,他補交了兩萬多元辦齊了房產手續,現在市場估價30多萬元。
“衣成偉這輩子怎么能跟三四十萬發生關系,不是六十五元五角嗎?”
“這是黨給的大福利,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。”衣成偉說。
他告訴記者,這兩天姑娘位于御墅隴灣的別墅正在裝修,過些天就將搬過去住。
“真是想也想不到呢”離開他家時,老人家仍在不停念叨:“這可全托了共產黨的福呢。”(《張掖日報》記者武開義)